close

國家的出現與消失國家的出現與消失 【2011.08.20. 蘋果日報】各方面看來,利比亞戰爭已進入最後階段。反抗格達費的軍隊佔領了煉油港,佔領了通往首都的黎波里的重要城市札亞耶,切斷了來自西北鄰國突尼西亞的補給。首都向南的交通幾乎同時中斷,格達費傳統傭兵的來源受阻,即使有人願意雪中送炭,也效忠無門。反抗軍樂觀的號稱9月初就可以攻下的黎波里。獨裁格達費倒台,也許不像反抗軍所言只需兩周,但是形勢似乎已難以逆轉。照理說,這個消息足以振奮長期受到格達費霸凌的人民,也會讓北約國家鬆口氣,至少不用在經濟危機中繼續花大錢對外用兵。可是實情似乎不是如此。 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利比亞東部大城班加西,人民現在擔心的不再是格達費的暗殺小組,而是社會嚴重失序。城內到處是四處遊蕩的攜械民兵,沒人知道他們的隸屬和性質,是軍隊、警察、還是武裝浪人?他們似乎沒有上級,也沒有效忠對象,但人人好勇鬥狠,打家劫舍頻傳。這就是一般人看到從鐵腕控制下解放出來的「自由利比亞」。臨時首都皆如此混亂,偏遠地區就更難想像了。 有人說,這是典型革命內戰的中期現象。失序和混亂在有效的法治政府出現後,就會逐漸消失。這樣的看法,可能過度樂觀。受到阿拉伯之春洗禮的國家,表面上都是始於失業青年的抗議,但各國的社會結構大不相同,其中利比亞可能最為複雜。強人統治下,利比亞經歷了快速現代化;受益於豐沛石油資源和世俗化政策,甚至看來比其他阿拉伯國家更接近西方。 利比亞何去何從然而骨子裡,2000多個部落的社會結構並沒有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而解體。畢生信仰大阿拉伯主義的格達費窮其一生,試圖建立一個具有獨立利比亞認同的民族國家,他對內統治採取高壓手段也莫不以此為由。西方長期批評格達費政權扼殺了公民社會的形成。如果檢視少數大城市,這樣的批評不無道理。畢竟格達費40幾年來的統治下,利比亞也出現了小資產階級、工人階級、學生以及一大群大社會主義政府的公務員和教師。這些新出現的社會力量無法組織起來,遑論伸張自己的權益。不過對於格達費來說,承認接受自主公民社會,就等於接受幾百年來的部落傳統,這個遠古的傳統,與建立新興民族國家完全背道而馳。格達費對公民社會的敵視固然包括了所有獨裁者的共同特質,但是和恐懼部落政治還魂坐大,絕對難以切割。最近一次反抗軍政府內部的政變就是血腥部落政治的最佳註腳。7月底,曾擔任格達費國防部長和情治首長,後來投效反抗軍擔任總司令的尤尼斯,突然被臨時政府由前線召回,理由是通敵,回到班加西不到3小時,臨時政府就宣布了他的死訊。尤尼斯之死,眾說紛紜,就連政府也前後不一。先是說尤尼斯遭格達費手下狙擊,之後又說受到敵對部落的攻擊。無論政府說法如何,尤尼斯代表的部落部隊已連夜自前線撤回,班加西則到處設置拒馬路障,軍隊荷槍實彈,一場內戰中的內戰幾乎一觸即發。尤尼斯事件真相未明,卻具體而微的呈現了利比亞部落政治的舊仇新恨。部落衝突不會因格達費下台而改變,反可能愈演愈烈。北約和美國可出動空軍幫助反抗軍,但絕對無力再重演伊拉克的重建。利比亞告別格達費不值得惋惜,但格達費後的利比亞何去何從才令人憂心:漫長的內戰?或者利比亞從分崩離析到最終解體消失?似乎都有可能。但這是利比亞人民的選擇嗎?應該不會。不過可能更值得問的是:未來誰才是利比亞人民? <GOOGLE地球>【作者:杜念中,為《蘋果日報》社長】   .msgcontent .wsharing ul li { text-indent: 0; } 分享 Facebook Plurk YAHOO! .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c51532 的頭像
    cc51532

    餐廳餐具

    cc5153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